想象一下,當你身處廣袤的宇宙,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將是大片靜謐美好的蔚藍海洋。這片占到地球表面積 71% 的區(qū)域,以它的浩瀚造就了生命的起源,并無私哺育著這些生命。
然而,在氣候變化的今天,海洋,這個吸收了 93% 以上地球系統(tǒng)能量收入的大載體,也開始“發(fā)燒”了。
NOAA首次公布的GOES-18(地球靜止軌道運行環(huán)境衛(wèi)星)的圖像。圖片來源:NOAA
(相關資料圖)
早在 1965 年,人們就已經提出大氣溫室氣體增加會引起海洋變暖。2000 年,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員西德尼·萊維圖斯(Sydney Levitus)在《科學》撰文表明,1948~1998 年期間,世界海洋從表面到 3000 米深度的熱含量(平均溫度)廣泛增加。但全球海洋到底變暖了多少,一直是一個爭議不斷的問題。
01
給海洋“量體溫”
怎么這么難?
大量的觀測數據證實,全球升溫是不爭的事實,那為什么海洋的增暖還會充滿爭議呢?究其原因,來自于過去海洋觀測數據質量和數量的不足。
為了知道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科學家們可以從歷史文獻、化石、沉積物(如海洋、黃土、石筍等)、冰川、樹輪等找到歷史氣候變遷的痕跡。到了現(xiàn)代,衛(wèi)星和全球密集的觀測站點又成為測量大氣溫度的最佳武器之一。目前陸地上大約有 11000 個站點在進行大氣溫度的觀測工作。但是面對廣袤無垠的大海,這些方法就顯得鞭長莫及了。
竺可楨先生根據歷史文獻重現(xiàn)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溫度曲線。圖片來源:《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海洋的復雜性在于,不僅有寬度(3.6 億平方千米),還有深度(平均深度 3680 米,最深海溝達到海平面以下 10911 米)。不同地區(qū)的地表溫度尚有區(qū)別,不同區(qū)域的海洋當然也有著自己的“脾氣”。
正是由于對海洋的探索是一個三維的過程,使得厘清海洋熱容量的變化變得尤為困難。即使在現(xiàn)在,人類對海洋的探索還只是九牛一毛。而目前人類對海洋溫度的探索僅僅集中于海洋上層 2000 米的部分。
在 1970~2001 年間,海洋次表層最主要的溫度觀測,是利用船只沿航道扔下的一次性拋棄式測溫儀(XBT)進行的,占到總數據量的 41%。可受到當時技術的限制,它的結果存在系統(tǒng)性偏差。
要想知道海溫的長期變化,就必須想方設法訂正這些數據。因此自 2008 年起,全球科學家開始了訂正歷史 XBT 數據系統(tǒng)性偏差的工作。同時通過結合 2000 年正式實施的 Argo 全球實時海洋觀測網數據,嘗試量化海洋溫度的長期變化。但由于數據偏差訂正方法不同,往往會得到不一致的海洋增暖結論。
全球Argo浮標的分布。圖片來源:https://argo.ucsd.edu/about/status/
02
再破紀錄!
海洋:我要“燃”起來了
2014 年,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研究團隊提出的海洋數據偏差訂正方案,一躍成為目前國際上推薦的最佳訂正方案,有效減小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中的海溫估計誤差。
2023 年,大氣所牽頭的 2022 年全球海洋環(huán)境變化研究報告顯示,2022 年成為有現(xiàn)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
2022 年,全球海洋上層 2000 米儲存的熱量與 2021 年相比,增加了 10.9±8.3 澤焦耳(1 澤焦耳=10 的 21 次方焦耳)。這些熱量可以同時燒開 7 億壺 1.5 升的水,約為 2021 年中國全年發(fā)電總量的 325 倍、2021 年世界發(fā)電總量的 100 倍。在 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科學家在 2000 米以下的深海也已觀測到了變暖信號。
1958~2022 年全球海洋2000米以上熱含量異常。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在區(qū)域增暖中,七個大洋 2022 年海溫的記錄,都排進了歷史記錄的前十,其中有四個(北大西洋,地中海,北太平洋(北緯 30°~62°)和南太平洋,以及南大洋)甚至創(chuàng)下了歷史最熱紀錄。
相對于 1981~2010 年基線,1958~2022 年區(qū)域觀測到的 2000 米上部熱含量變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03
海洋變暖
多種生物將面臨危機
看上去,最害怕海洋變暖的會是海洋生物。2018 年的研究表明,海洋溫度升高和層結加劇會導致海水中溶解的氧減少,這是造成大多數有記錄的海洋物種滅絕的原因。
溫度依賴性缺氧(二疊紀末海洋物種大滅絕的驅動因素)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2022 年,科學家們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如果人類對溫室氣體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減排行動,將使地球在 2300 年走上二疊紀末期大規(guī)模海洋物種滅絕(這一事件被稱為“物種大滅絕”,導致 96% 的海洋物種和 70% 的陸地物種消失)的道路。這其中,極地物種滅絕的風險最高,但熱帶地區(qū)的生物豐富度下降得更多。
只有大規(guī)模扭轉溫室氣體排放趨勢,才能減少 70% 以上的物種滅絕風險,保護過去 5000 萬年進化史中積累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海洋生物豐富度的過去和未來。圖片來源:參考文獻[5]
除此之外,在陸地上經歷越來越頻繁的高溫熱浪時,海洋熱浪(是指發(fā)生在海洋中的極端高溫事件,被定義為海表溫度至少連續(xù) 5 天超出氣候平均態(tài) 90 百分位閾值)也正在成為新常態(tài)。
海洋熱浪。圖片來源:NOAA
在 1982~2016 年期間,海洋熱浪天數增加了一倍。如果全球變暖控制在 1.5℃,預計海洋熱浪天數將增加 16 倍,然而,按照目前各個國家的自主貢獻目標(是每個國家對其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減排程度所做出的非約束性承諾)來計算,21 世紀末全球將變暖約 3.5℃,海洋熱浪天數增加可能為 41 倍。
全球變暖水平為1°C (a)、2°C (b)和3.5°C (c)時,海洋熱浪天數超過工業(yè)化前第99百分位的概率變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如同面對高溫熱浪一樣,**漁業(yè),甚至人類社會經濟,在海洋熱浪面前都是高度脆弱的。南海海洋熱浪事件導致了 2010 年以來,南海珊瑚礁白化現(xiàn)象不斷出現(xiàn),我國沿海海域均出現(xiàn)嚴重的珊瑚礁白化事件。2021 年的加拿大極端熱浪則直接把海灘上的貽貝和其他水生有殼生物烤熟。
不僅是海洋生物,海洋熱浪還會通過大氣遙相關影響陸地的極端天氣,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
加拿大西部海灘上,極端高溫烤熟了水生有殼生物。圖片來源:CNN
在 2021 年,世界上近 60% 的海洋表面至少經歷了一次海洋熱浪的襲擊(WMO)。
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提出,如果海水繼續(xù)變暖,到本世紀末,世界上的每一個珊瑚礁都可能會出現(xiàn)白化現(xiàn)象。海洋增暖還會導致海洋生物的銳減、有毒藻類的大量繁殖和海岸線水生物的死亡等等。這些變化最終將影響包括約 6.8 億生活在低洼沿海地區(qū)的人,近 20 億生活在世界沿海大城市的人,以及近 6000 萬在漁業(yè)和水產養(yǎng)殖業(yè)工作的人。
珊瑚礁白化。圖片來源: Kelsey Roberts/USGS
04
不只是變暖
海洋危機 SOS!
海洋面臨的危機當然不僅是“發(fā)燒”。隨著海洋變暖,溫度的變化像多米羅骨牌一樣帶來了連鎖反應。
儲存在海洋中的熱量導致海水膨脹,可以在全球海平面上升中占 33.3%~50%,這將使得沿海和低洼地區(qū)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風險。
過去 10 年間,海平面上升的高度(45.0 毫米)接近之前 20 年的總和(50.0 毫米)。圖片來源:WMO
海洋的變化還會加劇像風暴潮、洪水這樣的極端氣象災害。研究表明,在溫和氣候變化情景下,西北太平洋低緯地區(qū)上層海洋的持續(xù)變暖,將使 2100 年平均臺風強度進一步增加 14%。
另外,由于海洋具有非常高的儲熱能力,是全球變暖的“緩沖器”,僅從 1800 年工業(yè)革命開始到 1994 年,全球海洋就吸收了 1180 億公噸碳。
但海洋無限制為減排“背鍋”的背后,也總有一個臨界值。
研究發(fā)現(xiàn),雖然進入海洋的 CO2 正在增加,但與 2004 年第一次全球海洋碳調查相比,被海洋吸收的排放量(約 31%))保持相對穩(wěn)定。 如果海洋無法吸收持續(xù)增加的 CO2,或者隨著海洋變暖和海洋層結加劇,海洋碳吸收效率下降了,人為排放的 CO2 不得不留在大氣中,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
1800~1994年和1994~2007年的全球 CO2預算。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另外,海洋持續(xù)吸收 CO2 也使得海洋繼續(xù)酸化,這對于貝類以及其他利用礦物碳酸鈣來形成外殼和外骨骼的海洋生物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
05
碳中和是否能為海洋危機
按下暫停鍵?
**在過去 80 年間,海洋每個十年都比前十年更暖。**研究表明,歷史性的海洋變暖在本世紀是不可逆轉的。**到 2100 年,預計海洋上層 2000 米的變暖是迄今觀察到的變暖的 2~6 倍。**太平洋將成為最大的熱庫,大西洋和南大洋的區(qū)域平均變暖依然是最強的。
那么,如果實現(xiàn)碳中和目標,使碳排放與碳吸收平衡,溫度不再上升,能使得海平面停止上升,甚至下降嗎?
CO2 在大氣中的壽命是由碳匯吸收 CO2 的速度決定的。雖然約一半的排放被相對較快地吸收,但我們在大氣中積累的部分 CO2 排放,仍將存在數萬年。而即使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處在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海水熱膨脹的作用下,海平面仍然會上升幾百年的時間。冰川和冰蓋的融化也會促使海平面進一步上升。
由于熱膨脹導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距平和海溫距平(與平均值的差)。a,全球年平均海平面上升距平(相對于 1986~2005 年);b,全球 300 米海溫年均距平(相對于 1986~2005 年)。c,全球3000米海溫年均距平(相對于 1986~2005 年)。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0]
但即使處在一個零碳排放的世界,海平面在未來的幾百年里依然會上升,至少 80 厘米的額外海平面上升是“肯定”的。
06
結語
今天是世界氣象日,我們講述海洋的故事,是為了警醒大家:溫室氣體問題是我們生活、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海洋危機可能無法避免,但減排可以極大地遏止海平面上升幅度,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減緩升溫和準備適應措施。
無數的科學家展示了同一個我們可能面臨的未來:地球會更不適宜人類生存。我們最終需要的可能不僅是凈零排放,而是更嚴格的全球凈負排放,這樣才能阻止升溫后人類無法承受的世界來到。
“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深夜,當我們閉上眼,也有超過 10000 個氣象站、7000 艘船、1000 個漂流浮標、數百個天氣雷達、約 30 顆氣象衛(wèi)星和 200 顆研究衛(wèi)星和其他設備在不停歇地觀測著陸地和海洋。當我們擁有了足夠的數據來武裝我們的知識,下一步,就該是切實的行動了。
參考文獻:
[1] Revelle, R., W. Broecker, H. Craig, C. D. Keeling, and J. Smagorinsky (1965), Appendix Y4, in Restoring the Quality of Our Environment—Report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anel, pp. 112–133, Pres. Sci. Advis. Comm., Washington, D. C.
[2] Levitus, S., J. Antonov, T. P. Boyer, and C. Stephens (2000), Warming of the world ocean, Science, 287, 2225–2229.
[3] Cheng, L., Abraham, J., Trenberth, K.E. et al. Another Year of Record Heat for the Oceans. Adv. Atmos. Sci. (2023).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3-2385-2
[4] Penn JL, Deutsch C, Payne JL, Sperling EA. Temperature-dependent hypoxia explains biogeography and severity of end-Permian marine mass extinction. Science. 2018 Dec 7;362(6419):eaat1327. doi: 10.1126/science.aat1327
[5] Penn JL, Deutsch C. Avoiding ocean mass extinction from climate warming. Science. 2022 Apr 29;376(6592):524-526. doi: 10.1126/science.abe9039
[6] Fr?licher, T.L., Fischer, E.M. & Gruber, N. Marine heatwaves under global warming. Nature 560, 360–364 (2018).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383-9
[7] Mei, W., Xie, S., Primeau, F.W., McWilliams, J.C., & Pasquero, C. (2015). Northwestern Pacific typhoon intensity controlled by changes in ocean temperatures. Science Advances, 1.
[8] Gruber N , Clement D , Carter B R , et al. The oceanic sink for anthropogenic CO 2 from 1994 to 2007[J]. Science, 2019, 363(6432):1193-1199.
[9] Cheng, L., J. Abraham, Z. Hausfather, K. E. Trenberth, 2019: How fast are the oceans warming? Science, 363 (6423), 128-129. doi: 10.1126/science.aav7619.
[10] Meehl, G., Hu, A., Tebaldi, C. et al. Relative outcome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related to global temperature versus sea-level rise. Nature Clim Change 2, 576–580 (2012). https://doi.org/10.1038/nclimate1529
[11] Nauels, A., Gütschow, J., Mengel, M., Meinshausen, M., Clark, P. U., & Schleussner, C. F. (2019). Attributing long-term sea-level rise to Paris Agreement emission pledg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6(47), 23487–23492.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7461116
[12] WMO Provisional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2
[13] Cheng, L., von Schuckmann, K., Abraham, J.P. et al. Past and future ocean warming. Nat Rev Earth Environ 3, 776–794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3017-022-00345-1
[14] Gruber N , Clement D , Carter B R , et al. The oceanic sink for anthropogenic CO 2 from 1994 to 2007[J]. Science, 2019, 363(6432):1193-1199.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半懶不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原創(chuàng)圖文轉載請后臺回復“轉載”
標簽:
上一篇:啥,有人看到“穿墻術”了?
下一篇:最后一頁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原標題:《狼圖騰》導演再出新作(引題)《燃燒的巴黎圣母院》解密火災全貌(主題)北京青年報記者肖揚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的全新災難巨制《
2023-03-24 09:57
原標題:首個科幻影視盛會在浙江德清舉行構建科幻影視創(chuàng)新生態(tài)中新網湖州3月23日電(胡豐盛)2023年,伴隨電影《流浪地球2》與《三體》電視劇
2023-03-24 09:45
原標題: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引題)古文獻“四大發(fā)現(xiàn)”如何成為傳承中華文脈的“四大顯學”(主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夢妮它
2023-03-24 09:48
原標題:誰成就了盛唐書法氣象(主題)——兼議孫過庭、張懷瓘的理論貢獻(副題)中國書法五千年,無論由簡入繁——從刻畫符號到大篆石鼓,還
2023-03-24 09:43
原標題:浙江文旅觀察:除了現(xiàn)代戲,越劇還能怎么“新”?中新網杭州3月23日電?記者童笑雨“我經常說,每創(chuàng)作一部新劇,就要穿防彈衣出門。這
2023-03-24 09:50
原標題:《荒原》:一個人的求生之旅《荒原》由左志國導演,任素汐、李晨主演,是國內首部聚焦于女性荒野求生題材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叢來
2023-03-24 08:49
原標題:麥家:先人的腳步、心跳和靈魂靠什么傳下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馮源、殷曉圣“我突然想當作家了,我覺得小說既然可以這樣寫,我為什么
2023-03-24 08:37
原標題:落腳上海,既是個人更是時代的選擇(主題)——專訪《人生之路》總制片人魏巍(副題)解放日報記者張熠“上海出品”現(xiàn)實題材電視劇《
2023-03-24 08:34
原標題:考古專家:董家營西漢墓出土墨書題銘陶罐管窺漢代河東飲食生活中新網太原3月23日電(楊佩佩胡?。┥轿魇】脊叛芯吭?3日發(fā)布消息,考古
2023-03-24 08:51
原標題:品味維米爾的繪畫藝術日前,荷蘭國家博物館將散落于歐洲各主要博物館的荷蘭畫家約翰內斯·維米爾的作品齊聚一堂,舉辦了有史以來規(guī)模
2023-03-24 08:49
原標題:我國加大傳統(tǒng)村落保護力度形成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央視網消息:近日,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公布了第六批1336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至此,全國
2023-03-24 07:55
原標題:用匠心和巧手詮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央視網消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文物工作者走向海外,在做好自身文化保護的同時,也在幫
2023-03-24 07:51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引題)技藝傳千載茶香飄萬家(主題)“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
2023-03-24 07:43
護文化遺產彰時代新義原標題: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引題)技藝傳千載茶香飄萬家(主題)“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
2023-03-24 07:36
原標題:微綜藝,小荷已露尖尖角從芒果TV的10分鐘超高速推理類節(jié)目《yesorno》、騰訊視頻的“小鮮綜”《毛雪汪》,再到百度的行業(yè)達人技能挑戰(zhàn)
2023-03-24 07:44
原標題:山東:探索古建筑保護利用新路徑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孫叢叢保護好文化遺產,對于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
2023-03-23 15:56
原標題:電影《心靈家園》關注“兒童尊嚴”今晚報訊(記者丁曉晨)一部反映兒童心理救助的電影《心靈家園》日前在北京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導演竹
2023-03-23 15:55
原標題:導演新海誠攜新作做客北大(引題)期待《鈴芽之旅》帶來治愈與勇氣(主題)今晚報北京電(記者丁曉晨)新海誠導演的新作《鈴芽之旅》
2023-03-23 14:49
原標題:推出三大主題演出季打造藝術普及活動(引題)“福吉天長”送來天歌藝術盛宴(圖)(主題)天津日報訊(記者翟志鵬攝影姚文生)昨日,
2023-03-23 13:47
原標題:唱作人王琪分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創(chuàng)作靈感(引題)以熱誠之心點亮音樂夢想(主題)今晚報記者高麗在天津音樂學院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2023-03-23 13:39
原標題:煙臺(引題)新場景新業(yè)態(tài)助力文旅消費實現(xiàn)“開門紅”(主題)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蘇銳通訊員旅宣穩(wěn)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是當
2023-03-23 13:38
原標題:大量空鏡、對話和情緒留白令觀眾觀感錯亂和不適(引題)《回響》不響,馮小剛再遭滑鐵盧(主題)今晚報記者劉桂芳從開播前的期待,到
2023-03-23 13:44
原標題:天津京劇院受邀參加泰州“百梅爭艷”活動(引題)《穆桂英掛帥》王艷文武雙全(主題)今晚報泰州電(記者王洋)天津京劇院梅花獎得主
2023-03-23 13:44
原標題:巖彩畫研修班助力重拾中國文彩中國文化報訊(記者張影)秉承弘揚傳統(tǒng)技藝、重拾中國文彩的理念,3月至4月,文化和旅游部藝術發(fā)展中心
2023-03-23 11:42
原標題:2022年度“全國報告文學排行榜”發(fā)布10部作品入選中新網北京3月22日電(記者上官云)記者獲悉,《中國作家》雜志社主辦的2022年度“全國
2023-03-23 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