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少妇富婆高级按摩出水高潮,69精品丰满人妻无码视频a片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在三轉一響博物館,看“中國制造”里的文化傳承

時間:2021-11-10 10:50:0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原標題:在三轉一響博物館,看“中國制造”里的文化傳承

中國文化報駐山東記者  孫叢叢

自行車、縫紉機、鐘表、收音機……這些看來極為尋常的物件,當與一樣樣習俗、一段段歷史關聯(lián),就格外有故事、件件“有講頭”。在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古商城芙蓉街13號,坐落著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館內上千件展品展示了工業(yè)文化遺存魅力和老百姓的鄉(xiāng)愁故事,也生動記錄著社會的變遷。

記住鄉(xiāng)愁的民間收藏

“三轉一響”即指自行車、縫紉機、鐘表、收音機“四大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陪嫁物品的代名詞,也是計劃經濟時代極具典型意義的輕工業(yè)和電子產品,表征著一個時代的文化記憶。

張維杰是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創(chuàng)始人,也是山東理工大學的退休教師。生于1957年的他,對過去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有著獨特情結。上世紀90年代末,張維杰在一次逛大集時偶然看到一款曾經夢寐以求的座鐘,最后以40元買下來?!昂芏喈敃r被當做寶貝買來的自行車、縫紉機、鐘表已跟不上人們新的審美需求,有的進入舊貨市場,有的被當成廢品廉價出賣?!睆埦S杰說,以往的稀罕物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讓他感到十分可惜。

這次不經意的“淘寶”令張維杰對“三轉一響”的特殊情感再次萌動。那時,他一有工夫便到鄉(xiāng)間或集市上尋找老物件,碰到心儀的物品就買下,收藏之路一堅持就是20多年。這些年來,張維杰收集了相關藏品上萬件,隨著藏品越來越多、漸成體系,他有了讓這些藏品面世的打算。2017年,張維杰退休后籌建的淄博盛康三轉一響博物館對外開放,展出的只是他的收藏的一部分。100多年前的鐘表、留聲機,我國自主生產的自行車、縫紉機、電子產品……在500多平方米的展廳里,各種展品十分吸睛。如今,它成為一家收藏、陳列、展示“三轉一響”時代記憶的民間綜合性博物館。

用豐富實物講述中國故事

淄博電子工業(yè)溯源展區(qū)、周村音韻展區(qū)……在收藏、布展過程中,張維杰驚喜地發(fā)現(xiàn),許多藏品清晰地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輕工業(yè)的發(fā)展軌跡。

比如,一臺14寸電子管黑白電視機背后,關聯(lián)著一段淄博作為老工業(yè)基地進行科研攻關的鮮活歷史。1970年,原淄博無線電五廠設立電視機科研項目,從彼時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畢業(yè)的吳隆武便是參與攻關的一位工程師,他與另外兩名同事一起完成了淄博制造的最早兩臺電視機。2019年,已定居美國的吳隆武通過媒體了解到張維杰收藏了這臺電視機后,攜夫人輾轉來到博物館參觀。看到自己參與設計、親手組裝的電視機被完好地保留下來,吳隆武熱淚盈眶,捐贈5萬元支持博物館發(fā)展。這也成為張維杰收藏歷程中的一段佳話。

在周村音韻展區(qū),一臺油漆剝落的設備格外引人注意。該設備是1955年國家配發(fā)給周村區(qū)廣播站的播音機,也是周村區(qū)廣播站1952年成立后的第一臺播音機。“從大喇叭到小喇叭,從一開始轉播節(jié)目到后來自辦節(jié)目,周村廣播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硬件設施越來越完善,這臺廣播機就是這段歷史的有力證明?!睆埦S杰說。

上海牌手表、“大金鹿”自行車、工農牌縫紉機、紅燈牌收音機……除記錄淄博本土民風民俗、社會變遷外,博物館內的展品都曾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實用器物,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我有義務做好相關物品的整理研究,以豐富的實物存續(xù)時代印跡、講好中國故事?!睆埦S杰說。

搶救式整理工業(yè)文化“口述史”

近年來,張維杰不光收集、展示物品,還潛心挖掘整理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他先后尋訪了40多位與“三轉一響”相關的具有代表性的見證人,錄制相關視頻和音頻材料2000余分鐘,整理文字資料100余萬字,收集圖片上萬幅,展開了對“三轉一響”生產與消費口述歷史的發(fā)掘。尋訪人員中有供電局、棉紡廠職工及廣播站站長、曲藝團團長等。通過口述記錄,諸如周村縫紉業(yè)發(fā)展脈絡、淄博電子工業(yè)發(fā)展史等逐漸清晰。

周村區(qū)文化館原館長劉洪早有一段與“三轉一響”的特殊情緣。據(jù)說劉洪早在和五音戲泰斗鄧洪山結識后,經常將其演唱記譜。在挖掘整理五音戲傳統(tǒng)音樂的過程中,劉洪早急需一臺錄音機,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托人從南方買入,此后他專門錄制五音戲錄音帶30多盤,至今這些仍是進行該劇種研究的珍貴素材。

依托這些口述資料或生活軼事,張維杰等整理編撰了《三轉一響》《三轉一響文化研究》,撰寫了多篇“三轉一響”題材調研報告、理論文章,搶救性地保護本土工業(yè)文化遺存,同時充分闡釋了“三轉一響”的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

讓老物件煥發(fā)時代光彩

幾年前,張維杰考慮最多的還是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時代見證物,如今,如何讓博物館“活”起來、讓老物件廣泛融入生活,成為他著力破解的問題。

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上海紡織博物館、三轉一響博物館等聯(lián)合主辦了“三轉一響與大上?!蔽幕?,將展廳變成20世紀的大上海,將塵封的展品還原于時代生活中,引領游客體驗那個年代普通人家的幸福生活。展覽吸引眾多滬上民眾及游客“打卡”。

“從作為愛好收集器物到個人投資辦館,如今博物館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張維杰說,博物館藏品維護、日常運營、組織活動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許多單位和機構了解到他的堅守,拋出了尋求合作的橄欖枝。山東理工大學、山東輕工職業(yè)學院等都與三轉一響博物館開展了不同層面的交流共建,如共同推動展陳進校園活動、輕工行業(yè)學術研究及關聯(lián)領域校地合作等,助力打造淄博市的工業(yè)文化名片。據(jù)了解,博物館目前免費對外開放,除進行常規(guī)展陳外,間或組織開展互動性體驗活動,成為有關單位開展主題黨日活動、退休人員回憶鄉(xiāng)愁、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去處。

張維杰期待,未來三轉一響博物館能受到更大關注,并以此為載體,激活人們的鄉(xiāng)愁記憶,為促進淄博老工業(yè)城市高質量發(fā)展、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作出應有貢獻。

標簽: 博物館 文化 傳承 展品 社會變遷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