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少妇富婆高级按摩出水高潮,69精品丰满人妻无码视频a片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紅山良渚等文化南下北上匯聚中原

時間:2021-11-03 18:02:31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考古專家繪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演進路線圖(引題)

紅山良渚等文化南下北上匯聚中原(主題)

遼寧日報記者 吳 限

提要

考古工作者在凌家灘文化遺址和良渚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諸多紅山文化因素遺存,這表明在中國史前社會,各地部落上層之間曾努力開展遠距離文化交流,形成連接各主要文化區(qū)的交流網絡。他們這么做的目的是為獲取遠方的珍稀物品和神圣知識,以宣示自己有超越本地民眾的特殊能力。社會上層的直接互訪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至距今五千年前后,各文明又像滿天星斗一樣由四周向中原匯聚,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式文明演進的宏大格局。

部落上層互訪,形成“中國相互作用圈”

2002年春天,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第16地點4號中心大墓出土了一件玉人,引起考古學家的關注。考古學家馬上聯(lián)想到了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人。將兩地出土的玉人放在一起比較后,考古學家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兩地玉人之間在形態(tài)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雙臂彎曲緊貼上身,雙手張開捂在胸前,做祈禱狀。在制作工藝上,兩地玉人也如出一轍。

同時,兩地出土的玉璧、玉龍、雙聯(lián)璧、箍形器、玉龜、玉鷹等文物從形制到制作工藝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相距如此遙遠的兩地,為何有這么多的相似之處呢?

凌家灘文化和紅山文化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南北兩大考古文化代表。紅山文化位于西遼河流域和燕山以北、大凌河流域,凌家灘文化遠在南方巢湖流域,兩地直線距離達1500公里,更何況兩地之間山高水長,一條黃河攔在中間。53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跋山涉水完成相互交流的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采訪了出席首屆紅山文化論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李新偉認為,兩地高度一致的玉器大量存在,暗示兩地近似的原始宇宙觀和相同的宗教觀,表明這兩個文化的社會上層曾發(fā)生交流。

李新偉特別指出,在中國的史前社會,社會(部落)上層的直接互訪應該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這一時期,各地社會(部落)上層為獲取遠方的珍稀物品和神圣知識以宣示自己超越本地民眾的特殊能力,努力開展遠距離交流,形成連接各主要文化區(qū)的交流網絡。交流內容包括原始宇宙觀、天文歷法、高級物品制作技術、權力表達方式、喪葬和祭祀禮儀等當時最先進的文化精粹。李新偉推測,凌家灘大墓和牛河梁大墓的墓主人很可能跋涉千里,進行過互訪。以他們?yōu)榇淼母鞯貐^(qū)新涌現(xiàn)的社會上層,不懼險阻,千里遠行。這樣的交流催生了一個在地域和文化上相契合的大中國文化圈和文化共同體,考古學家張光直將這個共同體稱為“中國相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國”。至此,中國史前時代形成了“多元一體”式文明演進的宏大格局。

“通過考古資料辨識的只是當時交流內容的一小部分,實際發(fā)生的交流要更為廣泛和深入,超過我們的想象?!崩钚聜フf。

現(xiàn)代的生物技術研究也驗證了李新偉的推測??脊艑W家通過對世界各地采集到的不同人種的DNA樣本分析發(fā)現(xiàn),一些地區(qū)人類祖先的遷徙路線超乎想象。比如,東亞人能夠越過大洋到達澳大利亞。李新偉認為,古人不僅遷徙速度快,而且活動范圍大,交往頻繁,大大超過我們的估計。這也證明,5300年前的紅山先民完全有能力通過遠距離的跋涉,抵達凌家灘,從而有了形態(tài)上高度一致的玉禮器的出現(xiàn)。

紅山文化 滋養(yǎng)了良渚輝煌

考古學家同樣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5300年前后曾經發(fā)達的凌家灘文化,只存在了300年就神秘消失了,他們去了哪里?

就在凌家灘文化突然衰落的同時,另一支強大的文化——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勃然興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曄認為,中國新石器文明最高的成就和最后的輝煌在良渚。“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的年代早于良渚遺址,且在年代上前后相接,它正是良渚文明的前奏?!壁w曄說,這從良渚遺址眾多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中就能看出端倪,獸面紋、玉冠飾、玉器等高度一致。

對凌家灘文化突然消失的原因,學術界有兩種主要觀點,一是戰(zhàn)爭,二是洪水。

面對重大災難,為了保存種族,凌家灘先民更可能分成幾支,一部分逆江而上進入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一部分沿江而下來到太湖流域,開啟良渚文化。

與此同時,考古學家在良渚文化中也找到紅山文化因素。趙曄介紹,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獸面紋極有可能由紅山文化的玉雕龍的獸面玉牌發(fā)展而來,部分良渚文化的玉器與紅山玉器造型非常相似,如良渚文化的龍首環(huán)、龍首玦與紅山文化的玉龍極為相似。此外,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相似器物還有龜、珠、鳥、管、環(huán)、璧、磺、串、魚等玉器造像及玉人像。在雕琢玉器工藝方面,良渚玉雕與紅山玉器工藝也具有一致性。另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在墓葬形式上也有共同之處。比如二者都已具備高規(guī)格的文化中心。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群以“女神廟”為中心,諸多積石冢分布在其周圍的山梁頂部,冢內出土了大量玉器,多個遺址圍繞女神廟密集分布,形成了紅山文化祭祀中心。良渚文化則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區(qū)域,四周是出土大量玉器的遺址。莫角山是一個臺型城址,其中一片面積大的夯土應是宮殿的地基,北距莫角山200米處有一座建成的貴族墳山。

據此,專家認為,紅山文化曾一路南下,順著渤海灣,沿著海岸線,經由河北、山東、浙江,向西抵達安徽、湖北、四川,深遠的影響直至夏商時代。文化通道的存在,讓紅山文明翻越崇山峻嶺抵達長江中下游,通過文化的多元和融合影響了凌家灘文化,最終滋養(yǎng)了良渚文明的發(fā)展與輝煌。

氣候異常,使得紅山良渚兩大文化遷移

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4000年到3500年之間,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消失了,成為一個文化之謎。對此,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認為,北方氣候逐步干旱和南方洪水肆虐,導致紅山文化被迫向南遷徙,良渚文化被迫北上,紛紛向更加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的中原匯集。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認為,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的衰退甚至消亡以及北方大禹治水的歷史傳說,都跟5000年前的這次氣候異常有關。這次氣候異常成為中華文明大發(fā)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郭大順解釋,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入主中原的關鍵證據集中體現(xiàn)在位于黃河中游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繼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三關遺址發(fā)現(xiàn)具有仰韶文化玫瑰花圖案陶器與紅山文化龍鱗紋陶罐共出的現(xiàn)象之后,考古工作者又在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具有紅山文化特點的朱繪龍鱗紋陶盤和外方內圓的玉璧。與此同時,考古人員在河北張家口蔚縣、陽原、涿鹿等地先后發(fā)現(xiàn)不同階段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為距今5000年到4000年前紅山先民曾經來到涿鹿、入主中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線索。郭大順說:“這幾個遺址正好形成清晰的路線圖,為紅山文化步入中原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證據。”

良渚文化北上進軍中原的典型證據同樣在陶寺遺址中可以找到。陶寺遺址大墓中出土了在良渚文明中代表持有者身份的特殊器具——玉琮、玉璧,還有良渚文化的石推刀。

“這種由四周向中原匯聚的態(tài)勢,反映了距今5000年前后,活躍在中華大地上的諸多部落集團的一個總的發(fā)展趨勢:先是由北向南,以南北交匯為主,繼而東南與西北交匯,以東方和東南方影響中原為主,這是中國古史上的第一次‘逐鹿中原’。”郭大順說。

王巍指出,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史上都處于“先走一步”的先導地位,并先后入主中原,對中華大地在距今5000年前后大致同時跨進文明時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縱觀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史,可以看出,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文化如何變化,文化的基因始終存在并發(fā)揮著核心作用。”王巍表示,通過位于中原的陶寺遺址可以看出,中華大地上各個區(qū)域的早期文明之間不是相互隔絕、老死不相往來,而是相互學習借鑒吸收,形成一個聯(lián)系比較緊密的文化圈?!斑@個圈就是后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基礎?!蓖跷≌f。

標簽: 紅山 良渚 文化 南下

最近更新

凡本網注明“XXX(非現(xiàn)代青年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